首页 >资讯

骨折康复别迷茫!解锁这些护理 “加速键”,早日行动自如


骨折后的康复之路漫长而关键,科学的护理方法能显著缩短恢复时间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掌握以下这些护理要点,能让骨折患者少走弯路,更快回归正常生活。​

一、妥善处理伤口,预防感染​

骨折后的伤口护理是康复的基础。如果是开放性骨折,伤口暴露在外,极易引发感染。首先要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止血,避免直接用手触碰伤口,防止细菌污染。若现场有条件,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,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和污染物,随后用无菌敷料包扎。送医后,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示进行伤口换药,换药时需保持无菌操作,定期观察伤口有无红肿、渗液、发热等感染迹象。一旦发现伤口异常,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。即使是闭合性骨折,若皮肤表面有擦伤,同样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,防止细菌通过破损皮肤侵入,引发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。​

二、合理固定,避免二次损伤​

骨折部位的有效固定是恢复的关键。通常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,选择石膏固定、夹板固定或手术内固定等方式。患者和家属要确保固定装置的稳固,避免其移位或松动。例如,使用石膏固定时,要注意观察石膏边缘是否有压迫皮肤的情况,若发现皮肤出现压痕、疼痛、麻木等不适,应及时联系医生调整。在移动患者或进行日常活动时,要格外小心,尽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,避免因不当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,造成二次损伤。同时,要注意固定部位的保暖,促进血液循环,但不可使用热水袋等直接热敷,以免烫伤皮肤或影响固定效果。​

三、循序渐进开展康复锻炼​

康复锻炼是促进骨折愈合、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环节。在骨折初期,即骨折后的 1 – 2 周,受伤部位肿胀疼痛明显,此时主要以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为主。例如,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,通过用力收缩和放松肌肉,促进血液循环,防止肌肉萎缩。随着肿胀逐渐消退,在骨折后的 2 – 4 周,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,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,如由家属或康复治疗师帮助活动骨折部位相邻的关节,活动范围从小到大,逐渐增加。​

骨折 4 周后,若复查显示骨折端已有初步骨痂形成,可开始进行主动关节活动和部分负重训练。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握力训练、抬举训练;下肢骨折患者可借助拐杖进行部分负重行走。康复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,避免过度用力或过早负重,防止影响骨折愈合。同时,锻炼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加剧、肿胀明显等不适,应立即停止,并告知医生。​

四、科学饮食,补充营养​

骨折愈合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。在饮食方面,要保证营养均衡且富含钙质、蛋白质和维生素。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,可多食用瘦肉、鱼类、蛋类、豆类及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;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,牛奶、虾皮、海带、芝麻等都是补钙的佳品;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,可适当多吃一些动物肝脏、蛋黄等,同时多晒太阳也有助于自身合成维生素 D 。此外,骨折患者因活动量减少,容易出现便秘问题,因此要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,促进肠道蠕动,预防便秘。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以及酒精、咖啡等饮品,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。​

骨折后的护理涉及伤口处理、固定维护、康复锻炼、饮食调节等多个方面。掌握这些实用护理方法,并严格执行,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,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,重返健康生活。

/ 下一篇文章: /

孩子夏季涨肚频繁?3 个好办法教你轻松缓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