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资讯
警惕!你的夏天可能藏着 “血栓陷阱”,这 3 个习惯赶紧改~
炎炎夏日,人们为了避暑、享受清凉,往往会形成一些特定的生活习惯。然而,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,可能正在悄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血栓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 “隐形杀手”,一旦脱落随血液流动,堵塞重要血管,可能引发肺栓塞、脑梗死等严重疾病。了解夏天易诱发血栓的生活习惯,及时规避,才能守护身体健康。
一、贪凉久坐不动,血液循环 “变慢车”
夏天高温难耐,很多人选择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,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追剧、玩游戏或办公。长时间久坐会使腿部肌肉缺乏收缩和舒张运动,导致静脉血液回流不畅。正常情况下,腿部肌肉的收缩如同 “泵” 一样,帮助推动静脉血回流心脏,但久坐不动时,这种 “泵血” 作用减弱,血液容易在下肢静脉内淤积。
同时,空调房内温度较低,人体血管遇冷收缩,进一步阻碍了血液循环。研究表明,连续静坐超过 4 小时,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明显增加。尤其是本身就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,血管状态本就不佳,久坐更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,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。对于长途旅行的人,在飞机、火车上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,同样面临较高的血栓风险,医学上称之为 “经济舱综合征”。
二、过度依赖冷饮,血管健康 “拉警报”
夏季酷热,冷饮成了很多人的心头好,从冰镇汽水、冰淇淋到冰啤酒,恨不得顿顿不离。但过度食用冷饮,会让血管受到强烈刺激。当冰冷的饮品进入肠胃,胃肠道血管迅速收缩,为了维持身体正常的血液循环,外周血管也会相应收缩,这会导致血压短时间内升高,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。
反复的血管收缩和舒张,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。血管内皮是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 “屏障”,一旦受损,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,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而这些斑块不稳定时,就可能破裂,激活凝血系统,促使血栓形成。此外,过度摄入冷饮还会影响脾胃功能,导致消化吸收障碍,身体代谢紊乱,间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三、出汗多却不及时补水,血液变稠 “易结块”
夏天人体出汗量大幅增加,通过汗液排出的不仅是水分,还有钠、钾等电解质。如果只是大量出汗,却不及时补充水分,身体就会处于脱水状态。脱水时,血液中的水分减少,血液黏稠度会显著升高,流动速度变慢,血小板更容易相互黏附聚集,进而形成血栓。
很多人认为口渴了才需要喝水,实际上当感到口渴时,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。尤其是从事户外活动或体力劳动的人群,以及老年人,他们对口渴的感知相对不敏感,更要主动、定时补水。此外,只补充水分而忽略电解质的补充也不行,大量饮用纯净水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,影响体内电解质平衡,同样不利于血液正常流动。
想要降低夏天血栓形成的风险,就要尽量避免上述不良生活习惯。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,哪怕只是简单地伸伸懒腰、走几步;控制冷饮摄入,选择常温的白开水、淡茶水作为日常饮品;养成主动补水的习惯,少量多次饮水,必要时可以饮用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。尤其对于血栓高危人群,如老年人、肥胖者、长期卧床患者等,更要提高警惕,做好预防措施,度过一个健康清爽的夏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