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口腔

别让孩子拔牙后遭罪!这五个防感染要点,90% 家长都忽略了


“孩子拔完牙后牙龈红肿、口臭,是不是感染了?” 这是近期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,拔牙创口如同 “开放的伤口”,若护理不当极易引发感染,掌握科学护理方法是预防发炎的关键。​

一、黄金 48 小时:创口愈合的 “敏感期”​

“儿童拔牙后 24 小时内,血凝块是保护创口的天然屏障。” 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医生解释。临床数据显示,拔牙后过早漱口、剧烈运动或频繁舔舐创口,会导致血凝块脱落,使暴露的牙槽骨直接接触细菌,感染风险增加 3 倍以上。北京儿童医院口腔科曾接诊一名 8 岁患儿,因拔牙后当日吃硬食导致血凝块脱落,次日出现剧烈疼痛、发热,最终确诊干槽症(创口感染)。​

二、五大防护措施,构筑安全防线​

1. 精准止血与压迫护理​

拔牙后需咬紧棉球 30-40 分钟,期间避免频繁吐口水。若仍有渗血,可更换棉球继续压迫,或含冰水(注意勿直接冰敷创口)收缩血管。但需警惕:若出血持续超过 2 小时或呈喷射状,需立即复诊。​

2. 严格饮食禁忌​

术后 2 小时方可进食,首选温凉、软糯食物,如凉牛奶、豆腐脑、南瓜粥。避免辛辣、过热、过硬食物(如薯片、火锅),防止刺激创口。杭州市口腔医院统计显示,食用刺激性食物的儿童,感染发生率比规范饮食组高 42%。​

3. 口腔清洁 “温柔守则”​

术后 24 小时内禁止刷牙、漱口,避免水流冲击创口。24 小时后可用淡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(如含氯己定成分)轻轻含漱,每日 3-4 次。刷牙时避开创口,采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其他牙齿。​

4. 避免剧烈活动与外力碰撞​

术后 3 天内避免跑步、跳绳、游泳等剧烈运动,防止血压升高引发再次出血。同时,叮嘱孩子勿用手触摸创口,睡觉时注意避免压迫拔牙侧面部。​

5. 密切观察与及时干预​

家长需重点关注创口红肿、疼痛加剧、发热(体温≥38℃)、口臭、脓性分泌物等异常症状。若出现上述表现,或创口愈合延迟(超过 1 周仍未好转),需立即就医。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​

“儿童口腔黏膜愈合能力强,但科学护理是前提。” 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,不仅能降低感染风险,更能为孩子后续恒牙生长与口腔健康奠定基础。这个暑期,做好拔牙后的 “守护功课”,让孩子告别口腔隐患。​

/ 下一篇文章: /

初戴钢牙套必看!避开这些 “坑”,告别磨嘴、溃疡和矫正延期